|
|
【圣
者 法 语】
|
示新发意人须发菩提心以为根本
菩提善根。性德中固有物。久蕴于五阴身心。而不自觉。如草种之在地。但有土处。莫不有之。一逢时雨。即便发生。惟雨有早晚。故生有迟速耳。人之佛性。亦复如是。经云。知法常无性。佛种从缘起。能达缘起无性。即成佛之真种矣。广东为佛法禅道之源。前有曹溪。后有憨山。如巨夜明灯。中流砥柱。作世间眼。为人天师。自憨师灭度后至今已数百年矣。嗟乎。去圣时遥。典型扫地。至今所有僧徒。不知竟为何事。唯务驰骋六根。备造众恶。目击时流。滔滔皆是。即有一二肯修苦行者。如披沙拣金。非曰全无。有亦不多。故有志出生死者。不遇明师。流入异道。盖亦多矣。兹有陈春亭居士夙禀。佛敕。乘愿再来。隐实施权。脱珍着弊。作先天教之领袖。密而不露者。已数十年苦心孤诣。导引后昆。使诸男女子弟服膺明诲。其功伟矣。辛酉冬。陈君猛思。即今年逾花甲。后景更有几何。适值高君鹤年居士。入山相访。陈君喜甚。遂订以三生之约。孟云。油然作云。沛然下雨。则苗勃然兴之矣。陈君与高君之缘。亦若是而已矣。次年春。遂联袂出山。仿优楼频螺故事。航海来甬。直入观宗。甘愿剃发染衣。乞受金刚宝戒。高居士头面作礼。详呈衷曲。予遂首肯曰。大事因缘。不可思议。非率尔也。须面勘之。高君携其入室。五体投地。先询其年。且喜与予同庚。迟予半载。察言辨色。笃信纯诚。非常品也。乃许宣以三坛大戒。即命监院志师为正训。科主能师副之。住持禅长老为羯磨。仁都讲为教授。乃于佛出家日脱白。法名得真。一字显奇。是晚作法。演习毗尼。先授以三皈。进授以十戒。然后恭请十师登坛受具。至大士圣诞良辰。圆满菩提三聚净戒。经云。金刚光明宝戒。是一切佛本源。一切菩萨本源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一切意识色心。是情是心。皆入佛性戒中。又云。众生受佛戒。即入诸佛位。位同大觉已。真是诸佛子。余曰佛子善哉。我虽和盘托出。尔当自问最初以何心出山。以何(心访)师。今日以何心剃除须发。而披法服。以何心乐求佛法。禀受此戒。苟得真心。则三世诸佛。历代祖师。普及一切大地有情。一齐向老僧一毫端上。放光动地也。须知释迦老子。初坐道场。便宣明过去十方三世诸佛之戒法。故曰。我今卢舍那。方坐莲华台。周匝千华上。复现千释迦。尔时千百亿。还至本道场。各坐菩提树。诵我本师戒。观此可知。释迦世尊。但是发明诸佛此心。宣传诸佛此戒。及至四十九年。为人委曲周旋者。亦不过普令众生信受此戒耳。举要言之。西天四七。东土二三。列祖相承。无非密持此戒。不过悟得此戒。本自有之。不从人得。性自具足者也。岂离此心戒外。别有妙悟耶。若从此发心。增进不退。顿悟本心。即永断生死。一超直入菩提彼岸。即从今日发足一步为初地也。於戏。一阴以至冰。一阳而炎赫。自造化之机如此。道化之机亦然。将转魔界而成佛界。未始非从尔一人一事而倡始乎。又复应知。我佛如来。应机施教。所说法门。大似恒河沙数。就中求其三根普被。上下兼收。至直捷。最圆顿者。无如净土一门欤。善导和尚云。唯有径路修行。但念阿弥陀佛。永明祖师云。无禅有净土。万修万人去。但得见弥陀。何愁不开悟。真大德。尔当发广大心。认真念佛。当以此法自度。犹未为晚。信得极愿得切。近则七日内。远在临终。此是一生取办法门。万勿当面错过。仍即以此法。化彼有缘。同生净土。嘱诸徒属。展转演扬。度尽众生而后已。如此则方不负数十年隐化之苦衷。亦不负高居士数千里。跋涉程途之密意。同报佛恩。同成正觉。尔其志之。尔其勉之。
|
上一页:开示学者道传师 谛闲大师
下一页:开示 谛闲大师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