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 台 明 灯
天台知识
天台典籍
圣者法语
台宗讲席
修行感悟
翰 墨 飘 香
·五磊景色
·五磊晚景
·五磊古寺
·
·夜宿五磊寺
·贺五磊寺宗立大和尚升座之喜
·初秋入五磊寺
·春日游五磊寺
-更多-
灵 山 瑰 宝
民国 ▪ 鎏金如意 紫砂钵
青铜鎏金角斗
明 • 万历铜钟
藏经十卷
尊者灵塔
灵山瑰宝-5
佛尘 • 谛闲大师法器
星月菩提珠 • 谛闲大师法器
-更多-
【圣 者 法 语】

答江西刘士安居士十四问

  一问。内典中有说罪福性空。何以释迦成佛。犹有受宿世报应处。究竟定业能逃否。

  答。罪与福皆从缘生。所以性空。以其缘生无性故也。夫心能造业。心能转业。我佛所以示现有报者。以警众生。既知有罪。不可不忏。不忏则定业固不可逃也。
  二问。古德论净宗云。生则决定生。去则实不去。此二语应作何见解。方得理事圆融。
  答。生则决定生。事也。去则实不去。理也。两句作一句读。方为圆融。所以合之则双美。离之则两伤。
  三问。阿难尊者多闻第一。何以有此智慧。犹不能去摩登之缚。而世尊亦诃为畜闻成过。其果徒闻不能得受用耶。若谓为不得受用。何以阿难又能证得须陀洹果。且佛经中每有偶闻法语而立证无生忍者。亦有畜类闻经听法而得解脱者。又似仅仅一闻。便可以得受用。究竟闻思修三者。倘缺其一。能否得到受用。
  答。此方真教体。清净在音闻。欲取三摩地。实以闻中入。此文殊大士语也。阿难声流转。故谓畜闻成过。从闻而获益者固多。或是久修行者。如香严闻击竹声而悟道。或是宿种正发。如畜生闻经而获益者。未可概论。若要现前受用。务须从闻思修。方为最捷。

  四问。金刚经所标之三十二分。普通多连一并读诵。亦有主张应摘除不必读诵者。果以适从何者为最妥善。得算为如法读诵。
  答。金刚经章段分为三十二者。由梁昭明太子而始。如着疏之科纲。若真实为受持诵经。不必连带。但诵经文可也。此之为如法诵经。若俗务冗忙。但依章段而中止。亦无不可。
  五问。空假中三谛妙理。能否圆融诸宗。可称为佛法总持否。小果声闻。亦能明得此道否。
  答。三谛圆融之理。本是大乘妙法。彼小乘人。尚不闻其名。何况有解。解则非小乘矣。
  六问。心与性有何分别。
  答。心与性本是不可分。若以勉强分之。以不变为性。以圆融为心。此二义务须深研。不可草草。
  七问。阿难既证初果。何以还不识心之所在。专为末世钝根人说法欤。
  答。楞严之谓心。经所云常住真心。此心圆具三谛之理。阿难此时尚未证到初果。所拟之意。所问之言。皆为见之分别所惑。故知见惑所摄。直至问七大后。才证初果。故自述云。销我亿劫颠倒想。颠倒想。即见惑也。
  八问。闻法之时。应如何用心。才不是以缘心听法。
  答。闻法之时。耳听法音。莫余思觉。当以句句会归自心可尔。
  九问。应如何修持。才与菩提心相应。须如何行持。方能使菩提心相续而不忘失。
  答。菩提心。四弘誓愿是也。终日所起之身口意三。宜与四弘有一弘相应。当念念觉察。则自不忘矣。
  十问。止观工夫。是否即为寂照。是否即为禅定。然细推寂照二字。寂应不离照。离照则必昏沈。便非真寂。若照则应不离寂。离寂则必散乱。便非真照。而真实之寂照。必定寂中有照。照中有寂。似可谓寂即是照。照即是寂。而工夫打成一片时。当无寂照之划然可分。是寂照二字。亦可作一字看。如此见解。有无错误。且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者。寂即是不变之体。照即是随缘之用否。
  答。寂照是体。性德也。止观是依寂照所起之行。修德也。禅定是泛称之通名。禅有世间禅。有出世间禅。有出世之上上禅。能依寂照所起之止观。即出世之上上禅也。寂照本不能离。离即非真。说得很对。是自中不二之道。即之则双美。离之则两伤。当于自心中亲切体认。不可徒落理想。至嘱至嘱。随缘不变。不变随缘。指照而常寂。寂而常照。有可说。亦有不可说。此在达意与不达意之间耳。请详研之。
  十一问。贪瞋痴慢疑五者。似觉瞋慢二习最重者。居多数。且觉此二种习气。尤为难断。所以除普通人外。佛教四众弟子。亦有偶因细故。便动无明之火者。有许多免不了我慢贡高。动辄轻慢他人者。即平日有点慧解。遇境每不相应。似此深重之结习。一则自烧其功德之林。一则自塞其般若之津。实为学佛人之大病。殊可痛惜。窃思对治之方。似以多诵大乘经典。或勤修忏法为最妙。是否有当。抑更有对治之捷径欤。
  答。贪瞋痴慢疑。名五钝使。是根本烦恼。俱生之我执也。轻重各有所偏。习之最重者。总是以贪为本。彼瞋慢二习。皆贪习之所主使也。是以楞严业果相续。皆结归贪。故知先须断除贪习为第一要图。若仅读诵大乘。恐不能顿除宿习。最好是勤修忏法。然忏法有二。一者事忏。即四明之大悲忏。慈云之净土忏是。二者理忏。即普贤观经云端坐念实相是。若云对治捷径。无如信愿持名。求生净土耳。
  十二问。若人持斋受戒。经历若干时日。忽一旦破毁。固有罪报。但以前受持功德。能否存在。抑因毁犯而一概消灭。然有认为功过各有者。此种见地。有无错误。
  答。持斋受戒。是忏罪集福。破斋毁戒。是折福招愆。是敌体相反。何谓存在。若言各有者。须知有心所作之功。与无心所犯之过。功力大。过力小。以小小之过。断不克销大大之功也。否则恐难存在。
  十三问。人有犯罪行为。忽因障碍中止未遂。若依世法中之法律。则未遂犯亦有科罪者。然以佛法因果不爽而言。仅有恶念。而未成恶事者。亦须受报否。
  答。有因缘法业四种之罪不同。彼虽中止未遂所欲。不过仅免业罪耳。余三之罪。所未曾免。是以世之法律。亦有科罪者。若受过菩萨戒。起一恶念。即有一罪。彼但受声闻戒者。成事有。起念无。
  十四问。本年二月观音诞辰。夜半将醒时。心中忽然率成二句。其文曰凡属有为皆是幻。要知即幻以明真。历历明明。一字不差。因思此时将醒而未大醒。即犹在寤寐之间。心中并无思索。忽然成句。而又是个法语。似不无研究之价值。自心业识欤。慈力加被欤。
  答。是宿种发萌灵苗欲秀。是心识。非慈力。

上一页:答郑公硕居士六问  谛闲大师 下一页:开示常堂主师 谛闲大师
【友 情 连 接】今天是: 2024/5/2 星期二
国家宗教事务局
中国佛教协会
佛教在线
中华佛光文化网
凤凰华人佛教
菩萨在线
中华佛典宝库
普陀山佛教网
宁波市佛教协会
天童禅寺
七塔禅寺
东林祖庭
少林寺
Copyright©浙江省慈溪市五磊讲寺版权所有 客堂:0574-63670476,传真:0574-63670676;地址: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五磊山 浙ICP备18042799号-1